区域免疫特性与调控研究团队
团队简介:
本团队主要从事区域免疫特性与调控的研究。国家科技部于2014年正式启动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组织器官的区域免疫特性与疾病”,在此项目的资助下,我国在重要疾病高发组织器官(如肝脏、肠道、肺等)的区域免疫特性以及相关疾病的病理机制研究中已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但对于如何调控区域免疫特性、有效治疗一些组织区域高发的炎症及肿瘤等疾病尚未取得较好突破。本团队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肝脏、肠道、肺脏及生殖道的区域免疫特性,并通过多种策略来调控区域免疫环境,缓解以及治疗肝、肠、肺及生殖道的炎症及肿瘤疾病。团队成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厅级基金6项,发表SCI研究论文80余篇。
该团队成员来自三峡大学医学院及第一临床医学院,由免疫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等多学科背景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其中包括中国免疫学会青年学者1人,省级人才1人,教授1人,副教授4人,高级实验师1名,博士7人,留学归国人员4人。
团队负责人:宋银宏 联系电话:0717-6397348;E-mail:syh728@ctgu.edu.cn
团队成员简介:
宋银宏 女,1972年7月出生,华中科技大学免疫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博士后,美国哈佛医学院访问学者;湖北省免疫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免疫学会肿瘤与微环境专委会副主委,湖北省医学生物免疫学会理事,湖北省医学生物免疫学会医学教学专委会副主委,湖北省医学生物免疫学会学术与基础免疫委员会常委,湖北省微生物与免疫学会常委,美国免疫学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来华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英语授课)质量认证技术专家”。曾担任三峡大学医学院生物病原与免疫学系主任兼党支部书记,现担任三峡大学医学院党委委员。在《Mol Cancer Ther》《Eur J Immunol》《J Autoimmun》《Immunology》等专业期刊发表SCI文章21篇,中文核心期刊文章30篇;多次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并作会议报告。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省厅级基金等共四项,主持横向项目两项,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副主编、参编国家统编教材4部;讲授本科生、研究生及留学生的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病原生物学、肿瘤免疫学及免疫学实验技术等课程;担任省级一流课程负责人及湖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
研究方向:长期聚焦于免疫系统的发育,建立衰老小鼠模型以及胸腺上皮细胞特异性基因敲除小鼠模型,探索从增强衰老个体免疫力并对区域免疫进行调控,达到抗肿瘤及抗感染的目的。
秦 烨 女,1985年6月出生,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毕业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后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表观遗传调控的肿瘤免疫治疗,及乳腺癌肿瘤转移机制的研究。现已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完成一项国家级基金项目并承担多项省市级科研项目。
研究方向:利用分生物学技术制备重组过表达钙网蛋白的细胞疫苗,成功激活机体免疫系统,有效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Cancer Biol Ther. 2011; Oncol Rep. 2013);制备具有特异性肿瘤靶向的多价抗体及药物偶联抗体,干扰肿瘤微环境的稳态,在多种小鼠移植瘤模型中验证肿瘤靶向性和生长抑制活性(Oncol Rep. 2014; Oncol Res. 2016; BMB rep. 2018);研究表观遗传调控蛋白LSD和HDAC在肿瘤中的互作关系,发现其调控三阴性乳腺癌的生长、转移、干性和免疫反应,并提出联合组蛋白去甲基化酶抑制剂可协同增强免疫检查点PD-1/PD-L1抑制剂的抗肿瘤疗效(Oncotarget. 2017; Inj.J.Cancer. 2018; Oncogene. 2019)。
余 祥 男,1989年9月出生,河南信阳人,工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省级人才,第十届中国免疫学会“青年学者奖”获得者,中国免疫学会及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会员。研究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ACS Nano、Theranostics和Frontiers in Immunology等SCI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10余篇,其中1篇被Nature Communications选为亮点研究,并入选ESI高被引论文。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各1项,主持三峡大学高层次人才项目1项,参与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在内的科研项目5项。
研究方向:1、区域免疫器官靶向的仿生药物递送系统开发;2、仿生性纳米载体在炎症性疾病和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研究;3、利用并整合活体成像技术与单细胞测序技术,解析区域免疫器官互作新机制。
周永芹 女,1976年1月出生,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免疫学专业,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持有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7CFB573)、宜昌市医疗卫生科研项目(A17-301-24)、三峡大学缺血性心脑疾病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17KXN05)、三峡大学人才启动基金(2016039)、肿瘤微环境与免疫治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三峡大学)开放基金课题(2018KZL06)各1项;第一或通讯发表SCI及CSCD论文10余篇。主讲《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等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课程。
研究方向:中药活性成分及微生物组对区域免疫的调控以及在抗感染和炎症调节中的作用。
胡园园 女,1981年10月出生,理学博士,讲师,从事医学院本科生《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多年,教学经验丰富,受到学生和同行好评。2016年6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并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博士期间主要进行病原微生物方面的研究。已经在BMC Infectious Diseases,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Molecular and Biomolecular Spectroscopy,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Luminescence,Journal of Fluorescence等SCI收录的学术期刊上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若干。
研究方向:碳纳米材料在区域免疫特性与调控方面的研究。
喻 龙 男,1988年9月出生,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后。
一直从事血液原虫巴贝斯虫虫体分裂周期调控机制及入侵宿主红细胞特异性研究。博士及博士后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共同作者SCI论文13项,其中包括FASEB journal, Frontiers Pharmacology, 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等行业知名杂志;已授权发明专利三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博士后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973计划等5项。
研究方向:寄生虫感染与区域免疫的研究。
刘 英 女,1971年12月出生,高级实验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原同济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获医学学士学位。1998年至今一直从事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工作,擅长动物实验,细胞培养和增殖活化,免疫学相关检测指标等实验。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制备动物模型进行免疫细胞的分离与功能检测,制备抗体,蛋白质分离,免疫电泳技术,免疫标记技术,PCR及流式细胞仪等免疫学实验技术。实验中严谨认真,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利用所掌握的免疫学实验技术进行区域免疫与调控方面的研究。
张家玉 女,1976年1月出生,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肿瘤科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2000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获医学学士,留病理生理学系任教,开始参加AD病发病中tau蛋白作用机制研究。2004年6月获病理生理学系硕士学位。2008年6月获病理生理学系博士学位。2009年2月至2012年12月份美国肯塔基大学生化系博士后,研究FUS/TLS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中的作用。2013年1月开始工作于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肿瘤科。2019年5-7月英国诺丁汉大学城市医院肿瘤中心访问学者。2019年8月-2020年1月复旦大学肿瘤医院进修学习。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一项,面上项目两项,发表SCI文章13篇。
研究方向:肺癌发生及转移中的区域免疫特性、免疫机制及免疫治疗。
朱 平 男,1977年9月出生,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国立日本富山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高级访问学者,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通路中心进修,湖北省免疫生物学会肾病专委会委员,湖北省微循环学会血液净化专委会委员,湖北省中医师协会自身免疫性疾病专委会委员,宜昌市肾脏病学会委员。主持和参与国家及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目,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SCI论文10余篇。长期从事肾脏病临床、科研、教学一线,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理论功底,擅长急性肾损伤早期诊断及替代治疗,尤其擅长原/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的免疫治疗及慢性肾脏病透析通路的建立与维护。
研究方向:免疫与代谢性肾脏病基础与临床研究。
刘 美 女,1991年7月出生,硕士,2010-2014年本科就读于湖北医药学院,医学检验专业;2017-2020年研究生就读于三峡大学基础免疫学专业。现就职于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检验科,从事医学检验工作。曾担任湖北省宜昌市检验委员,作为优秀员工先后被派遣到中山市博爱医院,上海市儿童医院进修。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始终坚持“患者利益至上,践行团队协作”的精神,疫情发生以来一直在抗疫前线工作。
研究生期间主要从事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研究,在研究PAK4抑制剂治疗白血病相关机制中发现PAK4抑制剂在淋巴细胞白血病小鼠移植瘤模型中可通过调控肿瘤免疫微环境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研究期间阅读了大量肿瘤免疫,免疫微环境相关的文献,掌握了相关实验方法。对于研究“区域免疫特性与调控”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和科研能力。